2013 營養醫學國際研討會特刊
科學實證 是營養醫學的堅強後盾
科學證據會說話 吃補之前先補知識
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所舉辦的「營養醫學國際研討會」於2013年12月14日盛大舉行,邀集了台灣、美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等多國醫界與學術界人士共襄盛舉。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現任國際科學理事會 ( ICSU ) 會長李遠哲教授也前來致詞嘉勉,李院長表示,營養醫學相當重要,但目前在執行上還沒能擬出一套完整的配套計畫,大眾對於「吃補之前先補知識」的觀念是缺乏的,期勉營養醫學領域中的耕耘者繼續努力,盼他日能充分發揮,嘉惠全台。
發炎為百病元凶,UCLA醫學院知名教授特別強調應攝取「抗發炎營養素」-ω-3脂肪酸

擔任多項國際著名醫學期刊之評委、在JAMA,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發表過60篇論文的美國UCLA醫學院教授暨臨床營養中心主任李兆萍博士 ( Zhaoping Li, M.D. , Ph.D. ) 表示,過多的熱量攝取會讓脂肪細胞增加,並產生慢性發炎的現象,而這正是癌細胞坐大的最佳環境。發炎不只與癌症有關,也是導致心血管、自體免疫、第2型糖尿病、老人痴呆等疾病的共同元凶。李兆萍教授與其研究團隊積極找出脂肪細胞引起發炎的複雜機轉後,更進一步透過天然的抗發炎營養素來平衡過度的發炎現象。
最佳抗發炎營養素莫過於ω-3脂肪酸,以魚油、亞麻仁油及芥花油的含量為高。但現代人的飲食ω-3脂肪酸攝取量明顯不足,坊間又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的「好油」迷思,再加上人手一杯的手搖飲料,大口喝進果糖的同時,也把導致發炎的元凶喝下肚。飲食習慣大走樣,難怪罹患文明病的人不只越來越多,也出現年輕化的現象。
有科學佐證的「酵母型式硒」在抑制多種癌細胞上成績亮眼

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伯中教授長期投入基礎科學研究,特別發現「酵母型式硒」在多種癌細胞上皆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對此陳理事長也特別提醒,胺基酸硒或硒化鈉在生理路徑上雖可毒殺癌細胞,但會同時殺害健康的細胞,呼籲民眾在選擇硒補充品時應挑選酵母型式為主。

弘光科技大學營養醫學研究所郭志宏教授彙整諸多的科學論文,發現「酵母型式硒」不止於細胞實驗有幫助,以自身的多年研究,再度證明即使進階到複雜的動物實驗後,「酵母型式硒」不只讓腫瘤體積明顯縮小,擴散及轉移的情形可說受到極大的抑制效果。
一般民眾在缺乏正確知識的情況下,恐將誤食具毒性的硒補充品,因此,建議民眾應挑選有足夠科學證據的「酵母型式硒」,才不會瘦了荷包又傷身。
不想讓乳癌春風吹又生,天然TG型式魚油辦到了!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基銘醫師在癌幹細胞研究中發表新亮點。癌幹細胞是造成癌症復發及轉移的主因,他的初步研究成果顯示,抑制乳癌幹細胞增生的關鍵並非藥物,而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素-魚油,前提是要以安全濃縮方式所取得的天然TG型式魚油。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營養師也有感而發指出,不論國內外的研究,常有補充魚油反倒致癌的負面報導,使得民眾心有不安。若是仔細探究其中,自然能理解這些研究背後所使用的魚油,往往是商人在濃縮過程為節省成本而摻入化學製劑所得到的酯化型魚油 ( EE型式 ) ,效果當然會事得其反。
對抗病魔,單一營養素能辦到嗎?動物及人體試驗模式顯示:補充「完整」營養配方效果佳

國科會博士後研究員王涵博士注意到肺癌及其他數種癌是引起癌症惡病質的種類之一,因而透過肺癌小鼠的模式,在進行化、放療的同時療程,給予經過設計的完整營養配方後,補充結果大大改善「癌症惡病質」的現象,並大幅改善小鼠的免疫並提升小鼠抗癌能力及存活時間。

基隆長庚內科部部長血液腫瘤科葉光揚醫師最新研究發現,頭頸癌病患在營養介入後,患者營養指標獲得改善,體重顯著增加,且完成治療的比例也相對提高,葉醫師也呼籲應積極納入合格營養師成為研究及治療團隊的一員,讓臨床研究的每個環節更添完善。

美國UCLA醫學院李兆萍教授也特別表示,單一營養素在腫瘤或其他者疾病治療介入效果並不明顯,均衡補充各種營養成分不但具有加乘作用,更可協同營養素間的好處,也因如此美國的營養醫學介入治療正蓬勃發展,期勉台灣必須加緊腳步迎頭趕上。
冠狀動脈心臟病人以輔酶Q10介入治療效果佳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副教授林娉婷博士長期與台中榮總李博仁醫生以輔酶Q10補充劑應用在冠狀動脈心臟病人。在每日補充輔酵素Q10後,病患體內的氧化壓力降低了,同時提升抗氧化酵素的活性,且高劑量的組別效果更為明顯,甚至讓冠心病人血漿輔酶Q10濃度回到正常濃度範圍。一系列的研究報告,不但皆已發表於國際著名的醫學期刊,更為心臟科醫師使用輔酶Q10補充劑的臨床劑量有了最佳的參考依據。
抗氧化複方、輔酶Q10及天然TG型式魚油,有助血糖穩定、改善腎功能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系主任詹恭巨副教授延續了多年在糖尿病的研究,今年更進一步地發現在糖尿病所導致的腎病變,如果以營養複方(綜合抗氧化複方、輔酶Q10、天然魚油)介入,不但可以穩定血糖、也能有效改善腎功能等多項指標。目前這項新的營養醫學概念已在糖尿病腎病變建立良好的研究模式,未來將積極進行相關臨床試驗以嘉惠更多的病人。
如何防癌及抗癌?攝取五顏六色蔬果、補充益生菌及益菌生、提升ω-3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及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到底該如何有效防癌及抗癌?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創會暨榮譽理事長夏滉博士及美國UCLA醫學院李兆萍教授一致表示,平時應多吃五顏六色的新鮮蔬果來增加抗氧化力,益生菌及益菌生的補充也相當重要,而可對抗發炎的魚油、芥花油及亞麻仁油則應每日適量攝取以平衡每日飲食中ω-3、ω-6失衡的狀況,以及養成持續良好的運動習慣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貴賓、引言人、主講者介紹
 |
ICSU 國際科學理事會 會長 |
李遠哲 教授 |
台灣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一九八六年諾貝爾得主-李遠哲博士,現任ICSU國際科理事會主席,也被譽為"物理化學界的貝多芬",當年毅然選擇了回歸故里的故事,更是受到大家激賞!他曾說過一句名言:要有追根究底、毫不妥協的精神,無論生活或研究工作都必須非常認真,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
 |
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創會暨榮譽理事長 |
夏滉 博士 |
身為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創會暨榮譽理事長-夏滉博士,除了擁有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核醫療及放射化學博士學位外,更是美國加州 Do Well Laboratories 研發長,多年來深耕營養醫學這門領域,並不斷促成產官學研之間的合作,儼然已成為輔助療法的最佳典範,更成為營養醫學的領航者。
|
 |
美國 UCLA 醫學院教授暨臨床營養中心主任 |
李兆萍 教授 ( Zhaoping Li, M.D. , Ph.D. ) |
美國 UCLA 醫學院教授暨臨床營養中心主任-李兆萍醫學博士,從事醫學研究20餘年,並在臨床營養學研究方面成就斐然,擔任多項國際著名醫學期刊之評委、在 JAMA,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期刊共發表了 60 篇論文。 |
 |
台灣營養學會 理事長 |
王果行 教授 |
現任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的王果行教授,於美國普渡大學食品營養系取得博士學位,專研於礦物質營養、膳食療養與臨床營養等領域,曾任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主編,期間出版的論文、著作更是受到各界的矚目。 |
 |
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 理事長 |
陳伯中 教授 |
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伯中教授,畢業於德國哥廷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教務長、副校長,並於2006年於弘光科技大學籌備創立國內唯一的營養醫學研究所,長期投入基礎科學研究,其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更多達數十篇。 |
 |
嘉義長庚醫院 副院長 |
李冠德 醫師 |
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冠德在分子遺傳、癌症臨床試驗、癌症分子基因研究及幹細胞 ( stem cell ) 研究等多方領域皆是專家,同時兼任長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是位兼具臨床經驗及精進學術的優秀醫師。 |
 |
萬芳醫學中心 教學研究部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任 |
賴基銘 醫師 |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是台灣腫瘤醫學界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賴基銘主任除了擁有十五年的癌症臨床經驗外,也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做過八年的癌症基礎研究,集臨床經驗、基礎研究於一身。 |
 |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食品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王涵 博士 |
王涵博士畢業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現職國科會博士後研究員,並曾任環球科技大學講師,年紀輕輕的她,擁有相當傑出的研究成果,一再證明營養素在癌重症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可說是營養界閃耀的新星。 |
 |
弘光科技大學 營養醫學研究所教授 |
郭志宏 博士 |
郭志宏教授現任弘光科技大學營養醫學所,並為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理事。曾參與衛生署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 鋅 ) 第七版,探討營養素與不同疾病間的相關性,包括氣喘、癌症、洗腎病人免疫力等,研究成果十分亮眼。 |
 |
基隆長庚醫院 癌症中心主任 |
王正旭 醫師 |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是國內治療癌症的名醫,專長於癌症治療,對待病患不分地位、經濟能力,用心關懷的態度在醫療界眾所周知。他在行醫之外,也加入癌症關懷民間團體,現職是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也曾任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常務理事。 |
 |
基隆長庚醫院 內科部部長暨血液腫瘤科 |
葉光揚 醫師 |
基隆長庚醫院內科部部長暨血液腫瘤科醫師葉光揚,自學生時期即相當優秀,畢業於美國全國排名35的名校-羅徹斯特大學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 ,並取得免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致力於與免疫系統有密切相關的癌症治療,現今已是國內享有名氣的癌症治療名醫。 |
 |
中山醫學大學 健康管理學院院長 |
黃怡嘉 教授 |
黃怡嘉教授現任於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營養系兼任院長,曾任總務長及營養科學研究所所長。除了參與營養膳食界知名軟體-御廚皇之著作外,亦榮獲國科會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等多項獎項,成就極為輝煌。 |
 |
中山醫學大學 營養學系副教授 |
林娉婷 博士 |
林娉婷副教授現任於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專攻心臟疾病之研究,探討多種營養素如輔酵素Q10對心臟病之影響,學術成就斐然並於多場學術研討會,甚至國際著名的醫學期刊中發表其研究成果,同時亦參與教科書之著作,為一位相當傑出之教師。 |
 |
靜宜大學 食品營養學系系主任 |
詹恭巨 博士 |
詹恭巨副教授畢業於美國喬治亞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現任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系主任,專精於糖尿病研究,包含血糖、血脂、腎病變、凝血功能與血栓、發炎現象、抗氧化能力等,多次於營養年會及其他大型研討會發表其研究成果,亦榮獲多項教學研究獎項,同時也是台灣營養學會會誌主任委員兼總編輯,在營養與學術界極具貢獻。
|


Nutritional Medicine in Cancer Management
醫界、藥界、營養界、學界 集思為台灣腫瘤治療之母 彭汪院士登高召開「營養醫學圓桌論壇」

營養醫學」是一門相當新的學問,1989 年由美國 Dr. Stephen L. DeFelice 提出至今才短短24 年,以美國近年來關於「營養醫學」的研究所累積的文獻數量狂增來看,可說此領域已成為維護健康的醫療趨勢,營養介入已納入美國醫療改革開支計畫當中。
然而「營養醫學」在美國蓬勃發展的今日,世界上醫學成就極高的台灣似乎落後許多。該如何急起直追?有腫瘤治療之母之稱的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中央研究院彭汪嘉康院士,特別邀集醫界、藥界、營養界、學術界等各層面的專家學者齊心協力,於 2013 年 12 月 14 日晚間舉行「營養醫學圓桌論壇」,藉由論壇的形式,在教育面、科學面、法規面,討論出台灣醫療改革的新方向。
當天參與會議的專家學者,有來自各大醫院副院長層級的醫師、台灣藥學界地位崇高的教授、腫瘤及其他專科主任級醫師、營養學界大老、長期進行腫瘤研究的學者,也有來自香港及澳洲著名的醫師。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夏滉博士在台推廣營養醫學多年,深知以目前的醫療現況,急需參考國外純熟的運作模式,因此特別邀請美國 UCLA 醫學院教授暨臨床營養中心主任李兆萍醫學博士,共同參與圓桌論壇,讓落實營養醫學多年的美國成為借鏡,對還在起步階段的台灣而言,儼然是未來發展營養醫學的珍貴依據。
原訂一個半小時的會議在各界積極討論下整整延長兩倍的時間,共進行了三小時之久,過程中已有許多建設性的執行辦法,讓目前的醫療瓶頸出現一道絢麗的曙光。在會議進行到尾聲時,彭汪院士特別指示台灣的營養醫學領航者夏滉博士以及陳伯中理事長,應排除萬難持續性的舉辦此類會議,協助政府推動有效的醫療改革,因為台灣必須要迎頭趕上。
我們期待,在眾多醫界、學界的支持之下,營養醫學的推廣不再孤單。路,走對了,就不覺得遠!
 |
中央研究院 王陸海 院士以「華陽複方 ( Selected Vegetables, SV ) 」在美國研究進展為例,提出了「營養醫學」在政策面可能可行的方向。 |
 |
台灣大學醫學院藥學系 余秀瑛 名譽教授,也提出了品管上複方與藥品單方不同的寶貴意見。 |
 |
新光醫院腫瘤科 季匡華 主任表示,醫師在推動營養醫學,建議病患補充營養品時所遇到的難處,期待醫界與政府政策能與時俱進,以人民的健康為優先且,以利營養醫學發展。 |
 |
UCLA 醫學院教授暨臨床營養中心主任 李兆萍 教授,特別將 UCLA 人類營養中心從實驗室、動物模式到臨床研究的組織狀況提供給與會人士參考,這也是台灣研究機構所欠缺完整性的組成概念。 |
 |
澄清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劉博仁 醫師以自身經驗,分享進入營養醫學領域的起緣及甘苦談,也因張金堅院長的支持,使得營養醫學門診得以開辦,目前也頗受好評,成為該院最熱門門診。 |
 |
林口長庚 黃燦龍 副院長:「以臨床醫師的觀點來講,營養醫學的推展當然是樂觀其成。」 |
 |
嘉義長庚 李冠德 副院長:「醫師對於營養的知識是相對落後的,台灣的醫學院教育缺乏了這塊,應以美國醫學教育的經驗,增加台灣醫師對營養的認知。」 |
 |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 王正旭 主任:「要有策略性的讓主管單位如衛福部知道營養醫學發展的重要性,營養醫學本身對於病人的健康有直接的牽連,那麼該如何定位來達到制定法規目標的策略?這是該被思考的。」 |
 |
台北榮總 劉裕明 醫師:「一般保健食品及健康食品是維持健康為目的的營養補給,但學校教育應增加一門關於治療上的營養介入課程,並且要讓民眾了解,因病症產生所需的營養補充與一般保養是不一樣的。」 |

經典回顧
腫瘤、糖尿病、憂鬱症、過敏氣喘 營養醫學面面俱到
2012年10月14日「營養醫學整合性治療專業論壇」由「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主辦,邀請了醫界、學界的專家學者,探討有關腫瘤、糖尿病、憂鬱症、過敏氣喘等慢性病,在治療過程中,配合正確的時機、適宜的劑量、運用具科學根據的營養素介入後,可輔助治療的效果及改善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會中也展示了20項研究成果的壁報論文,包含動物實驗、細胞實驗、人體臨床實驗,其中令人驚豔的是腫瘤被明顯抑制的成果。這次的論壇吸引約五百名專業人士到場,「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希望藉由此次論壇,拋磚引玉,呼籲政府、醫界、學界等專業人士,應當重視「營養醫學」在預防及輔助治療上的重要性。

癌婦誤信偏方卻要命,應選擇正確營養素 如 TG 魚油、酵母硒,提升抗癌力

一名五十二歲婦女確診罹患第四期肝癌後因誤信「斷食療法」可餓死癌細胞,最後死於肝衰竭。基隆長庚內科部長、知名腫瘤科葉光揚醫師表示,癌症患者會因癌細胞快速且大量的搶食養分,再加上化療期間營養吸收變很差,導致短時間內消瘦甚至死亡,因此更需補充足夠且完整的營養。當葉光揚醫師開始讓六十八個頭頸癌病患使用正確且完整營養配方後,病人前後包括BMI、prealbumin及albumin皆有大幅改善,同時較有精神及體力支撐完化療療程,尤其是情況比較差的病人更為明顯。

另外,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吳彰哲教授與王涵博士,也完成了不同腫瘤細胞株利用小鼠腫瘤動物模式實驗,結果發現給予腫瘤小鼠補充含有天然TG型式魚油以及酵母型式硒的完整營養配方後,小鼠抗腫瘤的免疫力提高了,存活率也大幅提升。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伯中教授表示,硒具誘發癌細胞凋亡及預防癌症的能力,但不同型式的硒將有不同的結果,以酵母型式硒較為溫和且不具毒性,故在誘導癌細胞凋亡的同時也能保護健康細胞。
抗氧化複方介入,降低糖尿病血栓性併發症的危險

會中,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系主任詹恭巨副教授在糖尿病控制血糖及預防或延緩併發症上發表了兩項研究,顯示苦瓜萃取物及抗氧化複方可減少糖尿病大鼠血管發炎,延緩血栓性併發症的良好效果。有鑒於此,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陳世爵醫師將此組合給予第2型糖尿病患做人體試驗,發現適當劑量苦瓜萃取物及抗氧化複方之給予,有助於血糖的控制,也能減少脂質過氧化、減少內表皮細胞損傷、延緩發炎,降低糖尿病血栓性併發症的危險性。
營養素可助憂鬱症病患

弘光科技大學營養醫學研究所郭志宏教授發現完整的營養素組合(如維生素B群、鈣、維生素D3、銀杏萃取物、天然TG型式魚油、輔酵素Q10等)能提高憂鬱症患者體內神經傳導物質Dopamine與Serotonin濃度,且肝腎功能完全不受影響。郭志宏教授認為,對只能利用藥物控制的精神疾病來說,營養補充尤其重要,應在按時服藥及心理治療的同時,配合補充腦神經系統所需的營養素才是徹底改善病況的完整配套。
國內首度研究報告-氣喘患補充營養素,降低發炎反應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劉博仁醫師的一項「氣喘患者接受營養補充劑輔助治療」的研究成果顯示,氣喘患者在營養素介入之後,可以提高抗氧化力、降低發炎過敏反應、改善細胞平衡與肺功能,得以達到控制氣喘的效果。這是國內第一個本土氣喘複方營養醫學研究報告,也已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上。
醫師、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產品科學家,共同為全民健康努力

營養醫學在歐美三十年來,已成為主流醫療的一部分,許多國家亦有保險給付病患營養諮詢及營養品花費的情況。台灣營養推廣協會榮譽理事長夏滉博士強調,營養醫學的推廣,需要醫師、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產品科學家的參與,才能替全民健康創造出最大效益及最安全的保障。